课程介绍和定位
《陈设概论》课程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学校前身的湖北艺术学院装潢专业课程中家具与陈设便为重要的课程教学内容。2000年,伴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关注度的提升,需求的日益增长,我校环境设计专业率先开设了《室内陈设》课程,并已历经20年的课程改革与探索,课程知识结构与体系与时俱进,日臻完善。目前在积极开展线上课程打造,自编教材也在最后成稿阶段。教学团队年龄、学缘结构合理,并积极按照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标准和要求不断完善优化。
本课程主要面向环境设计专业和对陈设艺术方向有学习旨趣的学生。由吴宁副教授主持《陈设概论》课程主讲,周彤教授进行课程设计体系研究,何明教授担任课程学术主持,教学持续推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现由传统的单向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同时逐步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发展,提升课程内容及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课程注重传统经典文化、生活美学陈设知识理论框架体系的建立,并在新文科发展趋势以及新时代艺术文化需求的背景下,通过艺术与技术的跨界融合,传授陈设设计创作的专业技能和方法,熟悉陈设设计的基本操作流程与规范。培养学生的陈设艺术鉴赏与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精神的养成,为培养高素质陈设艺术人才奠定扎实全面的知识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增强审美韵味,文化品味。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的服务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教学目标
本课程秉承我校“兼收并蓄”的学术精神和“兼容互动”的教学理念,着眼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立足于生活美学实践、强调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为学生搭建陈设体系架构,培养学生的陈设艺术鉴赏与综合艺术表现能力,成为高素质设计综合人才,并以陈设、践行文化复兴理念。
1.知识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陈设艺术鉴赏与综合艺术表现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珍视传统优秀文化,增强学生审美韵味,提升文化品味。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学习陈设专业技能,熟悉操作流程。开启学生思维潜能,激发创造才能。
3.素养目标。提高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素养,推进文化认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科研素养以及家国情怀。

教学内容
课程内容“陈设”含有两方面两个词性属性。本课程把它的名词属性对应为理论部分——侧重于艺术修为培养,通过理论讲解构建陈设理论框架。动词属性对应为操作部分——侧重于技术实操,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陈设表达的培养。
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陈设的历史及意义,以陈设为切入点践行文化复兴理念,引导学生了解珍视传统优秀文化;第二部分培养陈设的鉴赏与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审美韵味,提升文化品味;第三部分盘点陈设的类型及方式,引出设计实践;第四部分梳理陈设设计要点,引导学生学习陈设专业技能,熟悉操作流程。开启学生思维潜能,激发创造才能。最后通过结课展览和互评形成课程设计的闭环,及时解决课程中的问题。


课程特色与创新
课程特色
课程特色由技入道,强调人文艺术与工程技术融合,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环节是最大的特色。特色教学进程有两个方向,一是由方法训练引出理论探讨:通过一个有趣的限时训练引出设计方法的教授,有三角法、放射法,示范把不可能变成可能。用造型设计的固定关系模式诱导思维广度。另一个是由操作引出生活美学,在实验室中进行虚拟环境和定量器物的位置经营训练。探讨陈设、空间、生活的关系。

教学改革创新点
创新手作体验,寓教于乐提升教学参与度
创建兴趣小组研究传统手作技艺,培养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匠心精神”和当代造物美学思维,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
搭建网络数据库,实现优秀案例共享平台
收集优秀陈设作品数据,导入数据库编辑汇总,打造动态数据平台,构筑校企联动合作扩展未来就业圈层。
多维度多层级教学方法置入,拓展线上教学
项目化教学、情景化教学、行动教学法等各类创新教学手法,突破传统单一线下教学模式。
引入生活美学理念,学养结合
课程改革始终着眼提升学生的艺术修为,近年来更引入生活美学理念,使教学不仅为教而教,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把美的学习与日常生活结合,把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理念落到实处。




课程建设计划
今后五年持续建设计划:参与有影响力的国际国内相关赛事,举办陈设概论课程成果展扩大学科影响力。经过五年持续建设把课程打造成,国内艺术院校同类课程最具影响力的符合“两性一度”的一流本科课程。
需要解决的问题:
陈设课程与环境设计体系衔接缺失;缺乏较强的专业辨识度;陈设动态数据库处于初步阶段资源须进一步丰富。
改革方向:
教学持续推进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现由传统的单向教学转向互动式教学,同时逐步向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发展。提升课程内容及实践的广度和深度。
改进措施:
(1)完善陈设特色实验室的教学实践和课题研究,反哺教学。
(2)形成“理论、技能、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达成生活美学以美育人的理念。
(3)加强“云端教学”,构建大数据评测体系,提倡教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协作学习,在课堂内外构建合作与交流,通过陈设实践,完善总结评估和成果反馈。